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学习南传佛法

http://user.qzone.qq.com/1745132505/info

 
 
 

日志

 
 
 
 

破除概念的方法---4  

2011-01-08 11:06:31|  分类: 佛教修行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破除概念的方法---4 - dhammavaro - 学习南传佛法

 破除概念的方法---4

随缘自在

 

《杂阿含1025经》里有一则一个未证的年轻比丘在死前证阿罗汉果的故事:

 

「彼病比丘遥见世尊,扶床欲起。

 

佛告比丘,息卧勿起。

 

(佛言:)云何比丘,苦患宁可忍不?如前差摩迦修多罗(Sutra)广说。如是三受(苦乐不苦不乐),乃至病苦但增不损(病比丘答病苦有增无减)。

 

佛告病比丘:我今问汝,随意答我,汝得无变悔耶?

 

病比丘白佛:实有变悔,世尊!

 

佛告病比丘:汝得无犯戒耶?

 

病比丘白佛言:世尊!实不犯戒。

 

佛告病比丘:汝若不犯戒,何为变悔﹖

 

病比丘白佛:世尊!我年幼稚,出家未久,于过人法(对于超越凡夫的法),胜妙知见,未有所得。我作是念,命终之时,()知生何处?故生变悔。

 

佛告比丘: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云何比丘,有眼故有眼识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眼识都是概念)

 

()复问比丘:于意云何,有眼识故有眼触,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眼触眼触生内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概念)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云何比丘,若无眼则无眼识耶﹖(人死后无眼,破身见;无眼识,破我见)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复问比丘:  若无眼识则无眼触耶?若无眼触,则无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死后无眼触无眼触生内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概念。死后没意识,即无概念)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故比丘,当善思惟如是法,得善命终,后世亦善。

 

尔时世尊,为病比丘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坐起去。

 

时病比丘,世尊去后,寻即命终,临命终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病比丘明白了佛的说法,当下就正思惟,放下病死的色身之后,思惟名法的受想行识依色身,所以亦是无常,识不再思念执著于世间任何物,识无所住,因此就没有了识,证得涅盘)

 

(佛言:)诸比丘!彼命过比丘是真宝物,闻我说法,分明解了,于法无畏,得般涅盘。」。

 

从凡夫到圣人,一个向须陀洹(初果Sotapanna)道者是佛道的第一个圣者,此道要破除五下分结的下三结,即身见、戒禁取(两者属邪见)和疑。他对三宝有不可动摇的信心,已解脱无始轮回的恶趣之门,使七圣财(信、戒、惭、愧、闻、舍、慧)现前,断除了四漏(Asava)的邪见漏,舍断八邪道而修习八正道,息灭一切怖畏(因为身见破除故),于十四不善心所,已断除了邪见、疑、悭和嫉心所,并坚守他(她)的戒,成为佛子,累积了数百种的功德,成就初果的圣人须陀洹最多七次往返人天道就灭尽苦而般涅盘。

 

斯陀含(二果Sakadagamin人天一来)与阿那含(三果Anagamin人天不来,上净居天)只是建立在证初果的基础上继续的净化心,断除贪和嗔就能达到。(断除五下分结)

 

至于阿罗汉果(四果Arahant,涅盘)则要断除五上分结,最难断除的是我慢。佛对阿难说:「此色身由我慢而生成。然而该我慢之弃绝,乃藉我慢。有此一说,指哪方面而说? 姐妹[听者为比丘尼],有一比丘听闻他们说:名为某某的比丘,经由终结心漏,在即刻当下亲证自知,已进入、安住于无漏的心解脱与慧解脱。他想到:他们说,名为某某的比丘,经由终结心漏,在即刻当下亲证自知,已进入、安住于无漏的心解脱与慧解脱。何以我不能?于是后来,他藉此我慢,得弃我慢。」 (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 4.159) 这我慢是通过跟他人比较之后,生起精进激励自己求取涅盘的心。我慢的持续生起是因为正念不强的缘故,正念强的人,能常常看到通过五根门杂念的侵扰,甚至不是在修定的时候,通过随时观照,就能放下它,所以它是五上分结之一的掉举结,是阿罗汉道的烦恼之一。

 

「放弃、消灭爱欲与对此五蕴之身的贪求,就是苦的止息。」 (《舍利弗语》, 《中部MN》卷一)

 

杂阿含490(相应部. 阎浮车相应1)中阎浮车(Jambukhadaka)问舍利弗:「云何为涅盘者?舍利弗言:涅盘者,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盘。」贪瞋痴等的烦恼的灭尽无余,就是涅盘。「此中没有地、水、火、风四大种,长、宽、麤、细、善、恶、名、色、等等,观念也一样摧破无遗,无此世间,亦无他世间,无来无去,亦无停留,不死不生,亦无根尘。」 (《小部Khuddaka Nikaya.感兴语》)

 

一个修行者不要问几时会证初果,但要问自己在佛法的修持,下了多少功夫。在《杂阿含827经》里佛陀举了二个绝妙的譬喻:「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田夫有三种作田,随时善作。何等为三?谓彼田夫,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下种。彼田夫随时耕磨、溉灌、下种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长,今日果实,今日成熟,若明日后日也。诸比丘,然彼长者耕田、溉灌、下种已,不作是念,今日生长,果实,成熟,若明日若复后日,而彼种子已入地中,则自随时生长、果实、成熟。如是比丘于此三学随时善学。谓善戒学,善意学,善慧学已,不作是念,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若明日若后日,不作是念,自然神力,能令今日若明日后日,不起诸漏,心善解脱彼已,随时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已,随彼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譬如,比丘,伏鸡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随时消息,冷暖爱护,彼伏鸡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后日,当以口啄,若以爪刮,令其儿安稳得生,然其伏鸡善伏其子,爱护随时,其子自然安稳得生,如是比丘善学三学,随其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我们对五取蕴的执著是极强大的,我们要偏知它们,要偏尽它们,要精进遍修八支圣道才能成就。

 

结语

 

观照是要保持正念,定能使正念清晰,並持续不断。正念与正定又能保护心念,免除混乱,散漫,昏沈,生起邪见及其他烦恼的入侵。当正念因正定而加强时,观照者能把正念维持在当下,面对着境尘,不起分别心,正观现象境尘的生与灭,精确有效地观照着,並正知现象的真性。

 

当遇到障碍或心为烦恼入侵时,观照者能安靜地面对它,正知现象的无常,以及现象依赖众缘的和合的智慧才能生起(缘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nyāna),因此他过去的烦恼习气将不会起作用,他的心柔软適业,因此能放下或以中捨(upekkha)的态度应对障碍或烦恼。

 

我们致力断除一切的不善心所心结烦恼等,並思惟应如何应用佛法去对治,以及如何去灭除苦,心一起粘着,就修习观照。我们的感情作用和习气是根源於对人、事、物的错误观念,执着而放不下,所以应以无常观不净观对治;瞋念一起以慈心观对治;害念一起以悲心对治;妒忌心以喜心对治;贡高我慢心以无常观无我观对治。一直对境以舍念或舍想来对治。从十二缘起来看,触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识灭识灭故行灭。要做到意行不生(不想),並要一直这样做。对名色法的观照能使我们对身心有正确的认识,生起正见与智慧,由於智慧我们才得脱离众苦。

 

概念其实是在我们的识里,不论是意义概念或是名字概念,都与识有关,离开不了识。在《杂阿含80经》里佛说:「复作是观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识因缘为常,为无常?复作是思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复次,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彼所生识云何有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在《相应部.犍度篇.第二无常品》佛说:「识是无常,以识所生起之因、缘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之因、缘所生起之识,如何是有常耶?」在《相应部.犍度篇.第三重担品》世尊说:「若识之灭、息、没者,则苦灭、病息、老死没。」

 

当我们在修习观照时,依靠对三宝的信心,生起强烈要证取道果的意愿,精勤地追循着正确的方法在圣道前進,这就是戒定慧学,或八正道,或更细的三十七菩提分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在现在资讯便利的时代,一个行者若听到某位法师或看到某些书籍所提到的新鮮课题或方法,他可能想去嘗试一下,这是极为平常的事,无论如何,依靠正思惟,如理思惟检讨一下,若如法则可以採用。但不要生起希求之心,想得到更快速的证悟方法,这是不切实际的。

 

一切都得自己亲自修持和体证,指导老师只是提供修行的方法的参考而已。要知道这世上没有更快速的证果方法。声闻菩提的上首弟子(aggasavaka)修习十波罗蜜,需要一大阿僧祗劫加十万大劫的时间,才会证菩提。声闻菩提的大弟子(Mahasavaka) 修习十波罗蜜,需要十万大劫的时间,才会证菩提。声闻菩提的普通圣弟子(pakatisavaka) 修习十波罗蜜,没有时间的限制,可长可短,才会证菩提。因此思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的道理,以及上述证悟的时期的长短,声闻菩提的普通圣弟子所行的是一个易行道,能够在短期之内解脱於生老病死苦。依最保守的估计,一个精勤于要证初果者,大概要花上二十年吧。

 

 

注释:

[1] 第三清净的见清净是以分辨四界,三十二身分(或四十二身分),十二处、十八界及五蕴而能清楚的见到并确定名与色,从而消除‘我’的邪见,所以叫做见清净。

 

参考书:

1. 清净道论第八章,觉因著。

2.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著。

 

法增比丘佛历二五五五日台中

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dhammavaro@163.com

http://chinesetheravadabuddhists.community.officelive.com/  中华南传上座部佛友协会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http://buddha-middle-path.blogspot.com/ 佛陀中道

http://buddhist-practice.blogspot.com 修习佛法

http://w0.5ilog.com/cgi-bin/bbs/sys2/mybbs.aspx?id=0x43737400  学习南传佛法

  评论这张
 
阅读(99)|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