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学习南传佛法

http://user.qzone.qq.com/1745132505/info

 
 
 

日志

 
 
 
 

宝经或三宝经[1] (Ratana Sutta)的注释---2  

2011-06-12 17:45:09|  分类: 佛教修行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宝经或三宝经[1] (Ratana Sutta)的注释---2

宝经或三宝经[1] (Ratana Sutta)的注释---2 - dhammavaro - 学习南传佛法

  

解釋:

 

[三宝经]的来源,根据注释书所说的是因为吠舍离(Vesali)城先发生饥荒,后来招来鬼怪和虫灾,造成许多人死亡。居民极端惶恐不安,因此有人提议去王舍城邀请佛陀来此解难,佛陀与众多比丘到吠舍离时, 该城即下了一场大雨,把死尸都冲走了,空气也清新了,佛陀于是向居民开示此经,鬼怪都逃离吠舍离城,居民才恢复安宁。

 

[三宝经]是收在五尼柯耶(Nikaya,即[南传大藏经])[小部]的[小诵经]里,共有佛宣示的十四偈以及萨迦天王赞三宝的三偈,因此共有十七偈。其中提到佛宝的有四偈,提到法宝的共有三偈,提到僧宝的共有八偈,由此可见佛陀对僧宝的重视。

 

三宝

 

佛在菩提伽耶(Bodhi Gaya)证悟后,最初只有二宝即佛宝与法宝,三宝的成立是在离波罗奈(Varanasi)不远的鹿野苑(Isipatana)佛向五位比丘(僧)开示[转法轮经]后而正式出现的。

 

三宝的意义是;佛宝指释迦佛;法宝指佛所说之法,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等戒定慧学;僧宝指跟随佛修行的信徒,有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和沙弥尼,及在家二众;优婆塞和优婆夷;根据佛经的记载,当时的和合僧团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不过确实的数目应不只这个数字,在家众更以数百万计。佛灭以后,佛教便以僧团为中心,道场由僧众来住持,佛的教法也由僧人来弘扬,佛的经典靠僧团来保留。佛住世时也曾对阿难说过,要学众以戒为师,以法为究竟的归依处,因为佛的色身也是无常故,是会消失的。

 

要能修行达到解脱,唯有在人道才能办到。虽然现在是末法时期,去佛已远,但正确佛的教法仍然可以听闻到,我们应该争取这千载难逢的良机,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赶快激厉自己,精进求度,以三宝为最上最究竟的归依处。不要等将来佛法灭后,求度无术,长劫轮回,那不是对自己很不利吗?

 

佛宝:

 

在南传的课诵本里,有赞颂佛宝的文句如下:

 

赞颂佛宝:“至尊的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以最高智慧,亲证而后一律平等的开导于此界的天神、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们,使他们依教奉行;他所指示之法,前善、中善、后亦善。词义具足,教示梵行,清净高尚,了解经义,配合修行,以证完善与圆满的行为。”

 

佛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涅盘于公元前五四四年,所以今年是佛历二五四九年。他上世从兜率天下来;以托白象梦后从母左胁入胎;从右胁出胎于蓝毗尼(Lumbini),下生为迦毗罗卫(Kapilavatthu)国净饭王(Suddhodana)的太子,出生七日后生母摩耶(MahaMaya)皇后就去世了,而由姨母摩诃波阇提(Maha Pajapati Gotami)抚养长大;他在少年时出游四门见到老﹑病﹑死﹑和梵志有所感触,而想到人生的痛苦,以及思念如何从这轮迥中解脱,因而生起要离家修行的信念。他在妃子耶输陀罗(Yasodhara)与幼儿罗候罗(Rahula)熟睡时离家弃国而去;后来苦行六年,日食一粟,饿得只剩皮包骨,他自思惟这么死了还不能开悟,因此决定实行中道,并开始进食而接受牧羊女修舍佉(Sujata)的乳粥供养后,在菩提伽耶(Bodhi Gaya)的菩提树(Pipal)下以吉祥草敷地面东而坐,发誓不成正觉决不起座,然后战胜魔王的扰乱;依禅定而获得宿命明、天眼明、和漏尽明,靠自己的努力而觉悟成佛。

 

觉悟后他静坐了四十九天,头七以正念透彻顺逆的十二缘起;二七他在菩提树下站立思择法理;三七他在菩提树右边精进经行;四七他进入深定身体清澈光明法喜充满;五七他对一位来询问的婆罗门说明弃恶从善与离欲之乐;六七他在榕树下(今为湖)一心深定,大雨滂沱,蛇王为他遮雨;七七他安然寂定心住于舍。佛觉悟后应大梵天王(Sahampati)之请,慈悯众生而开启不死门,然后去鹿野苑(Isipatana)初转法轮度五位同修比丘,从三十五岁觉悟起走遍印度四处弘化四十五年;直至八十岁才在拘尸那(Kusinara)入般涅盘。

 

佛十名号

 

我们应恭敬佛,常常诵佛的十个名号并思惟它的意义:「祂即是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下面详加解释:

 

1.如来(Tathagata);“如”指如实知一切相,如实断烦恼,如实说正觉法;“来”是成就解脱。乘如实道而成就正等正觉。

 

2.应供(Arahant);音译阿罗汉。有远离,杀贼,破辐,无隐恶等义。应供,受人天供养,故名为应供。以前梵天王,以珍宝大如须弥山供养如来,是故名为应供,又世间大王,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种种供养,佛涅盘后阿育王以金钱九十六亿起八万四千宝塔的种种布施,是名应供,其余诸大众供养者不可计数。远离,离烦恼和习气。如来于十二缘起实知实见,生厌患想,生出离心,欲得度脱,远离三有;杀贼,杀烦恼怨贼;众生若生欲界,因无明故造作三业,若生色界,造作色界业,若生无色界,造作无色界业,流转不已,破辐,破生死流转轮辐;应供,应受人天供养而无愧;和无隐恶,世人作恶,恒自覆藏,如来于中永无覆藏,阿罗汉于无人处亦不行恶。

 

3.正等觉(Sammasambuddha);音译三藐三佛陀,善知一切法,名三藐三佛陀或正遍知。从四圣谛来说是指应知者已知,应断者已断,应证者已证,和应修者已修。

 

4.明行足(Vijja Carana Sampanno);“明”,指证三明(宿命、天眼和漏尽),六明(加天耳、他心及神足)或八明(加观智及意所成神变),“行”,义为实践修行,具律仪,根门调御,正念及四色界定;或以慧学是明,戒定学是行,三学圆满;或以明白八正道首支正见是明,余七支是行;或身口意业是行。“足”是修持圆满的意思。如来以法行,是故名明行足;如来以此法修行至涅盘,是故名明行足;不但如来如此,声闻亦要如此,如来以知行而足,故名明行足。

 

5.善逝(Sugato);也叫好去,如实去彼岸不退转的意思。善于以净行,妙行,正行来断烦恼使它们不再生,不以苦行或像世人耽于欲乐的极端行为。不持常见或断见。一切众生的苦恼如来悉知,以大悲知众生的苦恼,而能善说,令舍苦就乐,故名善逝。善逝是行善,不是恶善逝。又行至善处,是名善逝。又步行平正威仪具足无缺,也叫善逝。又往常住不复更还,名为善逝。以阿罗汉道不及,名为善逝。牟尼菩萨自从灯光佛授记后,哀愍众生令使他们安乐,善行直至菩提树下成佛,是名善逝。不从断见或常见,身离疲苦不从断常;名为善逝。为一切众生说法无不应时,名为善逝。众生不乐而不说,乐者而说,是名善逝。也指善巧于语言,所说者,皆是真实义,非虚妄义,一切众生闻之,悉令欢喜,是名善逝;又不说无义语,所说者,皆是有义利益语,是名善逝;(1)不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不说;(2)不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喜欢听的话,不说;(3)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不说;(4)真实的话,对听者有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要等适当的时机才说;(5)真实的话,对听者有利益,听者喜欢听的话,是适当的时机,就好好解说。

 

6.世间解(Lokavidu);佛昼夜六时常以佛眼观察世间,有情众生,因造作种种善恶业,升沉在善趣或恶趣中;对于堪受教化的,方便济度;对于无善根的给他们以种善根的因缘;已具善根的令其增长,使他们在人天道,趋向涅盘。对于器世间佛也洞解它们的生灭及因缘。

 

世间者有一世间乃至十八世间;一世间是一切众生以饮食而生存。二世间是名、色。三世间是三受,苦、乐、不苦不乐。四世间是四食。五世间指五蕴。六世间指六入。七世间指七识。八世间指八世间法。九世间指九众生居。十世间指十入。十二世间指十二入。十八世间指十八界;这些是行世间,如来一一皆知,故名为世间解。众生世间是指各类众生,他们的大小烦恼,如来亦解,利钝根,善恶缘,应令知,不应令知,生不生,是名众生世间,如来亦解,是为世间解。

 

世间从铁围山纵横二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周围三十七万三百五十由旬,地厚四那由他二万由旬,在水上水厚八那由他四万由旬,在风上风厚六十九万由旬,是器世间界。又须弥山根,入海八万四千由旬,须弥山王以七宝缠,有七山围绕;又仞利天帝释宫;纵横万由旬,阿修罗宫亦复如是。阿鼻地狱亦如是。南阎浮提地,西拘耶尼,纵广七千由旬,东胜神,北郁单越,纵广八千由旬,每一洲,各有五百小洲围绕,这是在铁围山之内;铁围之外中间,悉是地狱铁围无量。世界无量,所以佛以无量慧眼,遍知一切,故名为世间解。

 

7.无上士调御丈夫(Anuttaro Purisa Damma Sarathi);无上士是指佛在有情中最上第一,在菩萨道严持净戒,身口意行清净,离诸贪欲,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世间最胜。殊胜的功德超越世俗之辈,是世间最胜者;于此界,以及此世的天、魔、梵行者、人众中戒德无上圆满。调御丈夫是说佛能调御一切可度之人,比如欲贪重的难陀(Nanda),瞋重的鸯鸠摩罗(Angulimala),痴重的周利盘陀伽(Culla Patthaga)等人;并教导他们以中道,避免极端的修法自己去实践,来达到息灭贪瞋痴,寂静涅盘的境界。

 

8.天人师(Satha Devamanussanam);在诸趣的有情众生当中,唯有天界与人道能受佛教导而得到法益,故佛为天、人之导师。何以佛是天人师而不是畜生师呢?佛陀在世时,在瞻婆国迦罗池边,为瞻婆人说法,当时池中有一隻青蛙,听闻佛的说法声,极为欢喜,即从池塘跳出而入于草根下,聚神倾听。这时來了一个牧牛人,看见大众围绕在讲堂听佛说法,他就到佛那儿听佛法,谁知他拿着一枝木杖,以杖插地,误插在青蛙头上,青蛙因此就命终。青蛙死後,生于忉利天上,以其听法功德之故,青蛙天子在天宫里听见诸妓女娱乐歌午的音声,听已即便思惟,我先为畜生,何因何缘而生在天宫,即以天眼观察,先于池边听佛说法,以此功德得此果报。於是青蛙天子即从天殿下到人间,来到佛说法的讲堂,天身光輝燦爛,遍照迦罗池边。蛙天子以头顶礼佛足,佛知而故问,你是何人忽礼我足,神通光明,相好无比,照彻此间,青蛙天子以偈答佛:「往昔为蛙身,于水中觅食,闻佛说法声,出至草根下,有一牧牛人,持杖来听法,杖搀刺我头,命终生天上。」佛即以青蛙天子之偈为四众说法,当时听众中八万四千人,皆得道迹,青蛙天子因此而得须陀洹果,他证果后,欢喜含笑,回到忉利天上。故佛称为天人师。

 

9.佛(Buddha);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而断尽烦恼障,使不为害;觉悟而断尽所知障。无明昏寝如同睡眠,觉悟如同由睡到醒寤。佛因自觉,断尽烦恼,佛陀者,法应知已知。法应弃者已弃,应出者已出,是名佛陀;又佛陀以慧眼见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次第明见,故名佛陀。悟四谛十二因缘之法,所以佛是断德(断烦恼),智德(觉悟)和悲德(慈悲)圆满;又佛能觉他,以大悲心,悯念众生宣说妙法,众生随彼根机,各能得到解脱;不信怀疑者,因为佛的大悲心,真诚善言,心开意解,善根增长;闻佛名有欢喜心来见的净信倍增;好辩者被佛以理折服;粗暴者被感化得以弃恶向善;所以佛是辩才难思,悲德与智德圆满。

 

10.世尊(Bhagava);薄伽梵,它有四义:一义利益,二者无上,三者恭敬,四者尊重。如来出现于世间,利益众生,令过险难。何谓为险难:一者生难。二者病难。三者老难。四者死难。如是诸险难,如来悉能度脱,令众生得安乐处。佛悟四谛,开示出离道,自利利他,威德智慧三界之内无人能及,佛具万德,世所恭敬和尊重。

 

另外还具有六种意思:具足吉祥,破坏烦恼,万德相应,分别演示,修习三解脱,不在有中。如来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好,相好无比,佛身具足一切微妙,观之无厌故为吉祥。贪瞋恚痴颠倒心,嫉妒心虚伪心谄曲心,贡高懈怠,五盖六斗诤七随眠八邪见九爱本十恶法六十二见百八烦恼,一切灭尽无余。佛具万德,欲至何所,应心即到,佛欲自为又欲为他,世间诸王天魔梵无色天界沙门婆罗门,含取世间四部众故,收取上下悉入如来功德,悉能通达如此诸处。于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六识十二因缘等法,一一分别演示,苦谛逼迫不定,烦恼执着不舍,是为集谛,灭众苦受,是为灭谛,修习八正道了悟因缘得出三界,是名道谛,说法初善中善后善,劝修戒学者为初善,修习三昧得道者为中善,涅盘者为后善,如是分别故名薄伽梵。观无常而无相解脱,观苦而无愿无作解脱,观无我而空解脱。‘薄伽’指‘过’的意思,‘梵’指‘有’,即不在三有中。

 

因此经文说:“于此处他界,或于诸天上,无论何种宝,难与如来等,唯于佛陀中,具足如斯宝,由此真谛故,愿一切安乐。”佛的确是无人能及,能敬信佛是比得到任何世间的宝贝还要稀有!

在[增壹阿含经](卷24,大正藏2册,p674a)(三)里佛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

一者端正。

二者好声。

三者多财饶宝。

四者生长者家。

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如来有信,有戒,有闻,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

复以何因缘礼佛而得端正?以见佛形像已,发欢喜心,以此因缘而得端正。

复以何因缘得好音声?以见如来形像已,三自称号,南无如来,至真,等正觉。以此因缘得好音声。

复以何因缘多财饶宝?缘彼见如来而作大施,散华,然灯,及余所施之物。以此因缘获大财宝。

复以何因缘生长者家?若见如来形已,心无染着,右膝着地,长跪叉手,至心礼佛。以此因缘生长者家。

复以何因缘,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诸佛世尊常法,诸有众生,以五事因缘礼如来者,便生善处天上。是谓∶比丘。有此五因缘礼佛功德。是故,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礼佛者,当求方便,成此五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些是礼佛功德。

  评论这张
 
阅读(171)|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