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报与功德
4.布施之福报
佛说:「施安虽小,其报弥大,慧从小施,受见景福。」(北传法句经495偈)布施的财物是很小的,但所得福报却是很大,世人多数不懂这里边的奥妙。
因为众生轮回受苦的原因,即是耕耘宿业之农田,以识为种,施以爱欲的肥水,因此累劫累世,长久轮回,此生彼死,彼死此生,不得解脱生老病死苦。而布施给认真要修行度过生死苦海者,那功德可就大了。佛说:「爱欲意为田,淫怨痴为种,故施度世者,得福无有量。」(北传法句经369偈)
在十波罗蜜(Pāramī)里,布施(dāna)有助于持戒(sila),而且布施较持戒易于修持,但它的成果比不上持戒;持戒能净化施者(与受者),布施能带来今世或后世的财富。而持戒能再投生到人间天界;持戒后易得禅定,故能出离欲染烦恼而达到清净;出离(nekkhamma) 欲染烦恼后心清净,易于生定(samadhi),产生智慧(pa??a),智慧又要靠精进力(viriya)才能圆满;有精进的行者才能忍受诸苦难;有忍辱(khanti)的菩萨只说真实的话语;通过真实(sacca),菩萨决意(adhitthāna)不移地修持诸波罗蜜;决意后才常以慈心(mettā)为众生谋福利;最后舍(upekkhā)是以平等无分别的态度来修持。
布施是以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施与他人的施舍;施舍去心中的悭吝态度。布施有物施和法施,无畏施三种。物施是是以食物或日常需用品对修行的人布施,法施是修行者对施主以正法开示和教导,无畏施是对生命与财物的保护。
布施时要有三种清净思,即施前快乐,施时心清楚与清净,施后欢喜。受施者也要具有三种清净思,即无贪或修持离贪,无嗔或修持离嗔,无痴或修持离痴。这样清净的布施的福报是无量的。
在《佛说分别布施经》里,佛为阿难说有十四种布施。何等为十四呢?。
一者于病苦人而行布施,这可获两倍的福报;
二者于破戒人而行布施,这可获百倍的福报;
三者于持戒人而行布施,这可获千倍的福报;
四者于离染着的人而行布施,这可获万倍的福报;
五者于向须陀洹行者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六者于须陀洹果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七者于向斯陀含行者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八者于斯陀含果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九者于向阿那含行者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十者于阿那含果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十一者于向阿罗汉行者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十二者于阿罗汉果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十三者于诸缘觉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十四者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佛说:「悭贪不生天,愚不叹布施,智者随喜施,后世得安乐。」(南传法句经177偈)若要后世得大富贵,得大安乐,那就要常布施。
布施的果报有五:
1.他在人们眼里可亲、有魅力;
2.他得善士的景仰;
3.他的善名广传;
4.他不偏离家主的正当责任;
5.身坏命终时,他重生善趣、天界。——([增支部]5.3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