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学习南传佛法

http://user.qzone.qq.com/1745132505/info

 
 
 

日志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盘的分析---1  

2010-12-27 09:16:46|  分类: 佛教修行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盘的分析---1

 

礼敬于世尊,应供,等正觉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在每一个人生命的过程之中,它有几个极为特别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探讨;那即是有分的状况;有分,睡与死的差别;有分、定、灭尽定、与死的差别;死与结生,如何转生于三界、及如何到达涅盘。

 

认识这些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佛陀的教法,生起正见,证取道果。

 

有分(Bhavanga)

 

有分(Bhavanga)是生命之流或生命的成分,或生命相续流。有,bhava生命,anga分,成分。这里的‘有分’是指多数,平常用的是单数。‘有分’有二种:一是诸心识剎那相续的有分,二是十九种有分(作用)心。

 

当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触撞到六个根门时,五门转向心还未生起,有分心仍在生灭,第一个被触撞的有分心是‘过去有分心’(Atitabhavanga),第二个是‘有分波动’(Bhanvangacalana),第三个是‘有分断’(Bhavangupaccheda),接下来是路心(vithicitta)的生起。路心里有五门转向,五识,领受,推度,确定,七个速行心,二彼所缘,然后又再进入有分心。意门的路心里有意门转向,七个速行心,二彼所缘,然后又再进入有分心。

 

有分心会在每一个心识刹那前后生灭,犹如河水不停的在流动,心不会保持静止于两个心识刹那,因此有分心是离路心(vithi-muttapariccheda)或离门心(dvara-vimutta)。路心依根门有六种。离路心有结生心,有分心与死亡心三种。

 

有分心在我们清醒时,在各个心路过程前后出现过无数次。当我们用正念来作任何事的时候,我们将能把有分心的出现减少到最低的次数(包括进入有分的睡眠状态),正念正知就能提升,因此我们因为失去正念,造作恶业的机会就会减少。

          水野弘元在他所著的[佛教教理研究]的“心识论与唯识说的发展”章中对有分识这么讨论:「‘有分识’ 其次,被认為是潜在心的,即是有分识。所谓‘有分识’ (bhava?ga),是指作為轮迴性存在(bhava)部分(a?ga)的识,这是南方上座部的巴利佛教所说的。根据自古汉译的介绍,有分识是赤铜鍱部Tāmrapar?īya, Tambapa??iya 1,或他毘梨部Sthaviravādin, Theravādin 2 所说3 。这裡所谓的「赤铜鍱部」,因為称锡兰為赤铜鍱Tambapa??ī,所以就是指锡兰上座部。所谓「他毘梨」,即上座部,这裡可看出是指南方锡兰的上座部。由此可知,此二者皆是指南方上座部的巴利佛教之意。

 

     关於有分识,巴利论藏最后的[发趣论](Pa??hāna, i, p. 163ff.)各处皆有提到,在此以前的六论则完全没有出现此名称,其实初期论书以来所说的八十九心中,作為三界诸有情的基础心的十九心,即是作為有分识而存续。关於这点,在论藏的註释书或纲要书等中,有详细的说明4 ,但是,在此只想从其潜在识的立场简单做介绍。巴利的有分识,即是作為过去善不善行為结果的异熟识,由前世一切行為的结果,而规定有情的下一生,决定其投生的命运。也就是,有情在结束前生时,依据前生的善恶业,投生到其对应的世界,前生的[336]最后死心cuti-citta,以及接续往下一生的结生心pa?isandhi-citta,都是前生善恶业的果报、异熟。而投生到下一生的最初剎那之结生心,是此有情一生的基础心,此基础心称為「有分识」。因此,在有分识中,过去世所有的经验,都被保持成為潜在力。此有分识因每个人过去不同的经验,而有其个别性,在其一生中,虽然它作為基础心而不会被改变,但是,实际上随著出生后善恶业的经验,多少一定会有所变化。我们每做完善恶行為,此经验就被善恶心之后生起的彼所缘心tadāramma?a保持著,这是因為它要被送到之后相继生起的有分识的缘故。

    

     要言之,巴利的有分识,在有情出生时,生成结生心,在之后无意识的剎那,则被继续维持成有分识,在表面心的善恶等经验之后,成為保持经验的彼所缘心而作用,作用终了后,再潜在為有分心。此场合,巴利佛教与有部等相同,主张意识之流只有一条,所以,有分心之时,表面心不生起;表面心作用时,有分心断绝。但是,实际上不论表面识如何,保持过去全部经验的有分识,应该都是一类相续的,若非如此,作為过去经验的智能、性格等素质,或者记忆等,在表面心生起时,会一时丧失,表面心消失后,又再生起,这是不合理且不可能的事。儘管如此,因為主张二心不俱起说,所以提出潜在识会断绝的说法,这点比唯识法相学所主张的,阿赖耶识不论诸六识如何,总是一类相续的合理说,略逊一筹。」

 

一个人在生命的过程当中,从结生心开始,有许多的路心与离路心(有分心)的交替生灭,直到死亡心生起为止。 有分心的出现对一个修习定的行者来说,最容易觉察是在近行定的阶段,因为定还未稳固,因此容易堕入有分,他会感到一片空白或一无所知,没有心路过程,也即是失去了正念,我们要努力的修习正念,保持心停在禅修的所缘,以致它强大,这样我们才能觉知当下的每一刻。

 

睡(middha)

 

睡是指一个人进入睡眠状态。进入‘有分’,有分心在无梦的睡眠状态最明显,有分心相续不断的生灭。在睡眠时我们不能修习正念。昏沉睡眠是六盖(指贪欲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和无明盖。前五盖是证禅那的障碍,无明盖是生起智慧的主要障碍。)之一,昏沉也是十烦恼(贪、瞋、痴、慢、邪见、疑、昏沉、掉举、无惭、无愧十种烦恼)之一。

 

目犍连在证阿罗汉果前曾为睡眠所障,佛为他开示断除睡眠障的八种方法,即是(1)不应注意睡意的念头;(2)应思维所听闻和学习的教法;(3)详细重复思维所听闻和学习的教法;(4)用手拉两个耳垂或按摩四肢;(5)以冷水洗脸和眼、环视四方,并仰望天上的星星;(6)作意光明想,修习白昼想;(7)起来经行,并觉知地来回;(8)若睡意浓,应正念正知地右胁作狮子卧,双足交叠,心里保持应尽速起身的想法。

 

睡与死的差别

 

睡眠是进入‘有分’,睡中有梦是路心,仍在造业,它是微弱的欲界意门心路执取欲界的所缘而做梦。死是‘有分’的灭绝,或是无‘有分’,是离路心。

 

佛教修行者应该天天在睡前对治昏沉睡眠,提起正念,检讨自己一日里身口意的行为,忏悔恶业,提醒自己要修善业,然后才正念的进入睡眠的‘有分’状态。这将有助于将来死时的慌张与无助,因为他已对心的各个状态已修习的很纯熟。

 

死(maranam)与结生(patisandhi)

 

死(maranam)是无‘有分’或失去‘有分’,而结生是得‘有分’。根据[摄阿毘达摩义论]---[摄离路分别品第五]所载:众生有四种死与结生(patisandhi)的次第,死是命根被切断,众生的死因有四种:

1.由于寿命已尽,

2.由于业力已尽,

3.由于寿、业两者俱尽,

4.由于毁坏业而致死的,这是非时死。

 

众生在死的时候,由于其本身的业力,在六个根门的任何一门之中现起以下三种相之一:

1.业(kamma)---过去所造的善恶业,导至下世(后有)的业,这能导至下世的结生。

2.业相(kammanimitta)---将成熟导至下世投生至何处的善恶业,或见到他以前造业时曾见到的色相等的业相。

3.趣相(gatinimitta)---或见到下世(后有)当得忍受(苦、乐)的去处的趣相。

 

他的意识便住于那现起的业、业相或趣相(所缘tāda-rammana),依照将要成熟之业的染净,及依照将得到生有之处,他的心相续,数数转起(āvajjana),强大的倾向于该所缘;依随这些所缘而使新的业,如重新造作般出现在他的意门。

 

临终之人,在他的心路(dvāravithi)之末,或在有分(bhavan-ga)灭尽之时,他的死亡心生起之后就灭尽,死亡心灭尽之后,结生心立刻生起,执取临死的速行心同样的所缘,或有所依或无所依,而住于后有(新的一世)。因为临死时的速行心是与贪瞋痴相应,由于这些恶业的业力的牵引,而转生在三恶道。因为它是受‘无明随眠’(avijjānusaya)的缠缚,以‘渴爱随眠’(tanhānusaya)为根本而造业所生;因为它把前生的业有与后生的业有连接起来,所以称为‘结生’的意识(patisandhicitta),为相应法所执取,是俱生法的主要住处,而成为轮回生命的先导者。

 

众生死的路心,由于迟缓的转起,只有五个速行(剎那)的期望,如果是现于(意门)的现在所缘而死的,则结生、有分也取得现在的所缘。

 

在欲界结生,是由六门的(任何一门)取现在与过去的所缘的业相与趣相。业只是意门所取的过去的(所缘)。所有这一切的所缘法,都是属于欲界的。

 

在色界结生的所缘是概念,所以必定是业相。于色界结生的所缘,只是意念施设的业相。

 

在无色界结生的所缘是概念或广大心,所以也必定是业相。同样在无色界结生的所缘,根据情况,是色界与无色界二界的(业相)与意念施设的业相。

 

无想有情只有命根九法结生而生,因此称它们为(无想有情)‘色结生者’。

 

无色界有情为‘无色结生者’。

 

其余的有情名为‘色与无色的结生者’。

 

如是取结生者,是从结生心灭了之后,获得同样的所缘,转起一个相似的心,犹如河流流动般不断地(生起),直至死亡心的生起,在没有路心生起的时候,因为它是生命的(主要)部分,名为‘有分相续的意(识)’,最后由于死时的死亡心生起而灭,而后再生起结生心等,犹如车轮一般,展转次第的转起。

 

「在于此生中,结生与有分,以及路心死,如是于后有,

       再结生有分,转起心相续。善务之智者,如是而观察,

       知生命无常,善断爱结缚,得永久寂静,至不死涅盘。」

([摄阿毘达摩义论])

  评论这张
 
阅读(7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